
技术专栏
Technical column

比亚迪汽车电器电子组件EMC试验方法及要求-Q/BYDQ-A1901.706.3—2012
- 分类:技术专栏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1-05 13:16
- 访问量:0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整车及电器电子组件电磁兼容性的试验方法及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开发的燃油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车载电器电子组件。
试验项目介绍
1.传导骚扰试验
频率范围:0.15MHz~108MHz,参考 CISPR 25—2008 制定。传导骚扰测试方法包括电压法和电流探头法。电压法可以用于考核沿电源线传播的骚扰信号的特 性,电流探头法可以用于考核沿信号线或控制线传播的骚扰信号的特性
1.1电压法
① 试验布置:分为远端接地(电源回线超过 200mm)和近端接地(电源回线不超过 200mm)两种布置方法。
注:1)电源 ;2)人工电源网络; 3)被测件; 4)辅助设备; 5)接地平板; 6)电源线; 7)绝缘板; 8) 双层屏蔽电缆; 9)接收机; 10)屏蔽室; 11)50Ω 负载; 12)墙壁连接器。
图 1 传导骚扰-被测件远端接地布置示意图
注:1)电源; 2)人工电源网络; 3)被测件; 4)辅助设备; 5)接地平板; 6)电源线;7)绝缘板; 8) 双层屏蔽电缆; 9)接收机; 10)屏蔽室; 11)墙壁连接器。
图2 传导骚扰-被测件近端接地布置示意图
② 试验限值
传导骚扰电压法试验限值见表 1 和表 2
表 1 电压法传导骚扰限值(峰值或准峰值检波器)
等级 |
限值/dBμV |
|||||||||||||||||
0.15~0.3 |
0.53~1.8 |
5.9~6.2 |
26~28 |
30~41 |
41~54 |
54~68 |
68~88 |
88~108 |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
Ⅰ |
110 |
97 |
86 |
73 |
77 |
64 |
68 |
55 |
68 |
55 |
58 |
55 |
58 |
- |
58 |
49 |
62 |
49 |
Ⅱ |
100 |
87 |
78 |
65 |
71 |
58 |
62 |
49 |
62 |
49 |
52 |
49 |
52 |
- |
52 |
43 |
56 |
43 |
Ⅲ |
90 |
77 |
70 |
57 |
65 |
52 |
56 |
43 |
56 |
43 |
46 |
43 |
46 |
- |
46 |
37 |
50 |
37 |
Ⅳ |
80 |
67 |
62 |
49 |
59 |
46 |
50 |
37 |
50 |
37 |
40 |
37 |
40 |
- |
40 |
31 |
44 |
31 |
Ⅴ |
70 |
57 |
54 |
41 |
53 |
40 |
44 |
31 |
44 |
31 |
34 |
31 |
34 |
- |
34 |
25 |
38 |
25 |
注: (1) 表中等级Ⅰ为强制性测试等级,其余等级为推荐性测试等级; (2) 频率的单位为 MHz; (3) PK 表示峰值,QP 表示准峰值。 |
表 2 电压法传导骚扰限值(平均值检波器)
等 级 |
限值/dBμV |
||||||||
0.15~0.3 |
0.53~1.8 |
5.9~6.2 |
26~28 |
30~41 |
41~54 |
54~68 |
68~88 |
88~108 |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
Ⅰ |
90 |
66 |
57 |
48 |
48 |
48 |
48 |
42 |
42 |
Ⅱ |
80 |
58 |
51 |
42 |
42 |
42 |
42 |
36 |
36 |
Ⅲ |
70 |
50 |
45 |
36 |
36 |
36 |
36 |
30 |
30 |
Ⅳ |
60 |
42 |
39 |
30 |
30 |
30 |
30 |
24 |
24 |
Ⅴ |
50 |
34 |
33 |
24 |
24 |
24 |
24 |
18 |
18 |
注: (1) 表中等级Ⅰ为强制性测试等级,其余等级为推荐性测试等级。 (2) 频率的单位为 MHz; (3) AV 表示平均值。 |
1.2 电流探头法
- 试验布置
电流探头摆放位置表
频率 |
距离 |
0.15MHz~108MHz |
距被测件 50mm |
距被测件 750mm |
注:1)电源; 2)人工电源网络; 3)被测件; 4)辅助设备; 5)接地平板; 6)被测线束;7)绝缘板; 8) 双层屏蔽电缆; 9)接收机; 10)屏蔽室; 12)墙壁连接器; 13)光纤; 14)电流探头;
图 4 传导骚扰-电流探头法测试布置示意图
②. 试验限值
传导骚扰电流探头法试验限值见表 4 和表 5。
表 4 电流探头法传导骚扰限值(峰值或准峰值检波器)
等级 |
限值/dBμA |
|||||||||||||||||
0.15~0.3 |
0.53~1.8 |
5.9~6.2 |
26~28 |
30~41 |
41~54 |
54~68 |
68~88 |
88~108 |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PK |
QP |
|
Ⅰ |
90 |
77 |
58 |
45 |
43 |
30 |
34 |
21 |
34 |
21 |
24 |
21 |
24 |
- |
24 |
15 |
28 |
15 |
Ⅱ |
80 |
67 |
50 |
37 |
37 |
24 |
28 |
15 |
28 |
15 |
18 |
15 |
18 |
- |
18 |
9 |
22 |
9 |
Ⅲ |
70 |
57 |
42 |
29 |
31 |
18 |
22 |
9 |
22 |
9 |
12 |
9 |
12 |
- |
12 |
3 |
16 |
3 |
Ⅳ |
60 |
47 |
34 |
21 |
25 |
12 |
16 |
3 |
10 |
3 |
6 |
3 |
6 |
- |
6 |
-3 |
10 |
-3 |
Ⅴ |
50 |
37 |
26 |
13 |
19 |
6 |
10 |
-3 |
4 |
-3 |
0 |
-3 |
0 |
- |
0 |
-9 |
4 |
-9 |
注: (1)表中等级Ⅰ为强制性测试等级,其余等级为推荐性测试等级; (2)频率的单位为 MHz; (3)PK 表示峰值,QP 表示准峰值。 |
表 5 电流探头法传导骚扰限值(平均值检波器)
等 级 |
限值/dBμA |
||||||||
0.15~0.3 |
0.53~1.8 |
5.9~6.2 |
26~28 |
30~41 |
41~54 |
54~68 |
68~88 |
88~108 |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AV |
|
Ⅰ |
70 |
38 |
23 |
14 |
14 |
14 |
14 |
8 |
8 |
Ⅱ |
60 |
30 |
17 |
8 |
8 |
8 |
8 |
2 |
2 |
Ⅲ |
50 |
22 |
11 |
2 |
2 |
2 |
2 |
-4 |
-4 |
Ⅳ |
40 |
14 |
5 |
-6 |
-6 |
-6 |
-6 |
-10 |
-10 |
Ⅴ |
30 |
6 |
-1 |
-10 |
-10 |
-10 |
-10 |
-16 |
-16 |
注: (1) 表中等级Ⅰ为强制性测试等级,其余等级为推荐性测试等级; (2) 频率的单位为 MHz; (3) AV 表示平均值。 |
2 辐射骚扰试验
本测试的目的是评估由于被测件并经由线束辐射造成的电磁骚扰。本部分规定了从 150kHz 到 2500MHz 频率范围内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本部分参考 CISPR 25—2008 制定。
① 天线参考点
天线参考点选择表
天线 |
参考点 |
天线 |
参考点 |
单极天线 |
单极垂直部分 |
双锥天线 |
天线中心点/相位中心 |
对数周期天线 |
天线尖端 |
喇叭天线 |
天线前部平面 |
150 kHz~30 MHz 只进行垂直极化方向测试,30 MHz~2.5 GHz 进行垂直和水平极化方向测试;
对于频率≤1000MHz,场接收天线应该定位于被测线束中央的前面;对于频率 1000MHz 以上, 天线的中央应该直接定位于被测件而不是被测线束的中央
② 试验布置图: 下图是对单极天线布置介绍,其它天线布置和下图一样,只是不需要接地平板
注:1)被测件(必要时需近端接地); 2)被测线束; 3)辅助设备; 4)电源; 5)人工电源网络; 6)接地 平板; 7)绝缘板; 8)1m 单极棒天线(包含 600cm×600cm 接地平板,h=900±50mm,hcp=h±10mm); 9)接地搭接 板; 10)双层屏蔽电缆; 11)墙壁连接器; 12)接收机; 13)半电波暗室; 14)天线匹配单元; 15)监视系统。
图 5 零部件辐射骚扰试验-单极天线布置示意图
③试验限值零部件辐射骚扰试验限值见表 7 和表 8。
表 7 辐射骚扰限值(峰值和准峰值)
频带 (MHz) |
限值 dBμV/m |
|||||||||
等级Ⅰ |
等级Ⅱ |
等级Ⅲ |
等级Ⅳ |
等级Ⅴ |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
0.15~0.3 |
86 |
73 |
76 |
63 |
66 |
53 |
56 |
43 |
46 |
33 |
0.53~1.8 |
72 |
59 |
64 |
51 |
56 |
43 |
48 |
35 |
40 |
27 |
5.9~6.2 |
64 |
51 |
58 |
45 |
52 |
39 |
46 |
33 |
40 |
27 |
26~28 |
64 |
51 |
58 |
45 |
52 |
39 |
46 |
33 |
40 |
27 |
30~41 |
64 |
51 |
58 |
45 |
52 |
39 |
46 |
33 |
40 |
27 |
41~54 |
52 |
51 |
46 |
45 |
40 |
39 |
34 |
33 |
28 |
27 |
54~68 |
52 |
- |
46 |
- |
40 |
- |
34 |
- |
28 |
- |
68~87 |
52 |
46 |
46 |
40 |
40 |
34 |
34 |
28 |
28 |
22 |
表 7(续)辐射骚扰限值(峰值和准峰值)
频带 (MHz) |
限值 dBμV/m |
|||||||||
等级Ⅰ |
等级Ⅱ |
等级Ⅲ |
等级Ⅳ |
等级Ⅴ |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峰值 |
准峰值 |
|
87~88 |
52 |
49 |
46 |
43 |
40 |
37 |
34 |
31 |
28 |
25 |
88~108 |
62 |
49 |
56 |
43 |
50 |
37 |
44 |
31 |
38 |
25 |
142~171 |
59 |
46 |
53 |
40 |
47 |
34 |
41 |
38 |
35 |
22 |
171~245 |
50 |
- |
44 |
- |
38 |
- |
32 |
- |
26 |
- |
300~330 |
56 |
- |
50 |
- |
44 |
- |
38 |
- |
32 |
- |
380~420 |
62 |
49 |
56 |
43 |
50 |
37 |
44 |
31 |
38 |
25 |
420~450 |
56 |
49 |
50 |
43 |
44 |
37 |
38 |
31 |
32 |
25 |
450~512 |
62 |
49 |
56 |
43 |
50 |
37 |
44 |
31 |
38 |
25 |
512~820 |
65 |
- |
59 |
- |
53 |
- |
47 |
- |
41 |
- |
820~944 |
65 |
55 |
59 |
49 |
53 |
43 |
47 |
37 |
41 |
31 |
944~960 |
68 |
55 |
62 |
49 |
56 |
43 |
50 |
37 |
31 |
24 |
1447~1494 |
52 |
- |
46 |
- |
40 |
- |
34 |
- |
28 |
- |
1567~1583 |
- |
- |
- |
- |
- |
- |
- |
- |
- |
- |
1803~1992 |
68 |
- |
62 |
- |
56 |
- |
50 |
- |
44 |
- |
2010~2025 |
68 |
- |
62 |
- |
56 |
- |
50 |
- |
44 |
- |
2108~2172 |
68 |
- |
62 |
- |
56 |
- |
50 |
- |
44 |
- |
2320~2345 |
58 |
- |
52 |
- |
46 |
- |
40 |
- |
34 |
- |
2400~2500 |
68 |
- |
62 |
- |
56 |
- |
50 |
- |
44 |
- |
注:我国的广播和移动通讯所使用的频段与欧美及日本不同,所以在测试频段扩展方面应该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 和车辆的实际用途规定需要的控制频段和限值。 |
表 8 辐射骚扰限值(平均值)
频带 (MHz) |
限值 dBμV/m |
||||||||||
等级Ⅰ |
等级Ⅱ |
等级Ⅲ |
等级Ⅳ |
等级Ⅴ |
|||||||
0.15~0.3 |
66 |
56 |
46 |
36 |
26 |
||||||
0.53~1.8 |
52 |
44 |
36 |
28 |
20 |
||||||
5.9~6.2 |
44 |
38 |
32 |
26 |
20 |
||||||
26~28 |
44 |
38 |
32 |
26 |
20 |
||||||
30~41 |
44 |
38 |
32 |
26 |
20 |
||||||
41~54 |
42 |
36 |
30 |
24 |
18 |
||||||
54~68 |
42 |
36 |
30 |
24 |
18 |
||||||
68~87 |
39 |
33 |
27 |
21 |
15 |
||||||
87~88 |
42 |
36 |
30 |
24 |
18 |
||||||
88~108 |
42 |
36 |
30 |
24 |
18 |
||||||
142~171 |
39 |
33 |
27 |
21 |
15 |
||||||
171~245 |
40 |
34 |
28 |
22 |
16 |
||||||
300~330 |
42 |
36 |
30 |
24 |
18 |
||||||
380~420 |
42 |
36 |
30 |
24 |
18 |
||||||
频带 (MHz) |
限值 dBμV/m |
|
|||||||||
等级Ⅰ |
等级Ⅱ |
等级Ⅲ |
等级Ⅳ |
等级Ⅴ |
|
||||||
420~450 |
42 |
36 |
30 |
24 |
18 |
|
|||||
450~512 |
42 |
36 |
30 |
24 |
18 |
|
|||||
512~820 |
55 |
49 |
43 |
37 |
31 |
|
|||||
820~944 |
48 |
42 |
36 |
30 |
24 |
|
|||||
944~960 |
48 |
42 |
36 |
30 |
24 |
|
|||||
1447~1494 |
42 |
36 |
30 |
24 |
18 |
|
|||||
1567~1583 |
34 |
28 |
22 |
16 |
10 |
|
|||||
1803~1992 |
48 |
42 |
36 |
30 |
24 |
|
|||||
2010~2025 |
48 |
42 |
36 |
30 |
24 |
|
|||||
2108~2172 |
48 |
42 |
36 |
30 |
24 |
|
|||||
2320~2345 |
48 |
42 |
36 |
30 |
24 |
|
|||||
2400~2500 |
48 |
42 |
36 |
30 |
24 |
|
|||||
注:1) 我国的广播和移动通讯所使用的频段与欧美及日本不同,所以在测试频段扩展方面应该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 和车辆的实际用途规定需要的控制频段和限值。 |
|
3 射频电流注入抗干扰试验
试验频率范围 1~400MHz。本部分利用电流注入方式模拟电磁辐射环境,适用于所有在实车状态下可能受到电磁辐射影响的 所有含有线束的车载电子装置,尤其是与行车安全有关的电子装置。本部分参考 ISO 11452-1—2005 、ISO 11452-4—2005 制定。
本部分测试目的是考核电子装置对来自线束耦合的电磁辐射能量的抗干扰能力。
① 试验要求
a)试验频率范围覆盖 1~400MHz。
b) 测试时,试验频率步进值不得大于表 9 中列出的数值。
表 9 BCI 测试频率步进
频率范围(MHz) |
步进频率(MHz) |
1~30 |
0.5 |
30~200 |
2 |
200~400 |
5 |
② 试验布置图
注:1)信号源; 2)功率放大器; 3)监视系统; 4)电源; 5)人工电源网络; 6)辅助设备; 7)绝缘板;
8)电流注入探头;9)被测线束; 10)被测件; 11)屏蔽室。
图 1 射频电流注入抗干扰试验布置示意图
电流探头摆放位置:
在 1MHz~30MHz 频率范围内,电流注入探头应放置于以下二个位置并分别测试:
——距被测件 150mm±10mm;
——距被测件 450mm±10mm。
在 30MHz~400MHz 频率范围内,电流注入探头应放置于以下二个位置并分别测试:
——距被测件 450mm±10mm;
——距被测件 750mm±10mm。
③ 试验等级和判定标准 a)试验等级要求见表 10 和图 11。 b)试验判定标准见表 11。
表 10 试验等级要求
频段 |
频率范围(MHz) |
等级Ⅰ(dBμA) |
等级(dBμA) |
调制类型 |
1 |
1~15 |
64+30.61*lg(Freq(MHz)) |
70+30.61*lg(Freq(MHz)) |
CW,AM 80% |
2 |
15~30 |
100 |
106 |
CW,AM 80% |
3 |
30~400 |
100-8.89*lg(Freq(MHz)/30) |
106-8.89*lg(Freq(MHz)/30) |
CW,AM 80% |
图 11 射频电流注入抗干扰试验等级要求图
表 11 射频电流注入抗干扰试验判定标准
测试等级 |
非安全功能 A |
非安全功能 B |
安全功能 A |
安全功能 B |
Ⅰ |
B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4 射频辐射抗干扰试验
本部分适用于所有在实车使用状态下可能受到辐射电磁场干扰的车辆电子装置,尤其是与行车安 全有关的电子装置。试验目的:考核车辆电子装置对辐射电磁场的抗干扰能力。本部分参考 ISO 11452-1—2005 、ISO 11452-2—2004 制定。
①试验要求
a)试验频率范围覆盖 400~2000MHz、2700~3100MHz。
b) 测试时,试验频率步进值不得大于表 12 中列出的数值。
表 12 射频辐射抗干扰试验频率步进
频率范围(MHz) |
步进频率(MHz) |
400~1000 |
10 |
1000~2000 |
20 |
2700~3100 |
40 |
②试验布置及试验方法
该试验方法是将被测件暴露于由天线产生的辐射电磁场中进行试验。测试可按照下列任一方法进 行:1)ALSE 法(ISO 11452-2),2)混响室法(IEC 61000-4-21)。混响室法是将天线发射的射频电 磁波经过大型搅拌器和内反射体的多次反射,在屏蔽体的有效测试区域内产生很强的动态场强,对被 测件进行动态场强的干扰,适合于 1200MHz~1400MHz、2700MHz~3100MHz 频段雷达波的测试。
注:1)被测件; 2)被测线束; 3)辅助设备; 4)电池; 5)人工电源网络; 6)接地平板; 7)绝缘板; 8) 对数周期天线;9)监视系统; 10)双层屏蔽电缆; 11)接口板; 12)射频信号发生器;13)半电波暗室。
图 12 ALSE 抗干扰试验布置示意图(频率≤1000 MHz)
③ 试验等级和判定标准
a)试验等级要求见表 13; b)试验判定标准见表 14。
表 13 射频辐射抗干扰 400MHz~3100MHz 试验等级要求
频段 |
频率范围(MHz) |
等级 Ⅰ(V/m) |
等级 Ⅱ(V/m) |
调制类型 |
1 |
400~800 |
50 |
100 |
CW, AM 80% 脉冲 PRR=18Hz, PD=28ms |
2 |
800~2000 |
50 |
70 |
CW, 脉冲 PRR=217Hz,PD=0.57ms |
3 |
1200~1400 |
- |
300 (1) 600 |
(2) 脉冲 PRR=300Hz, PD=3μs (1) 限定每秒输出 50 个脉冲 |
4 |
2700~3100 |
- |
300 (1) 600 |
|
注:1) 600V/m 仅适用于特定的零部件,可由客户和供应商共同商定,进行此等级试验的产品应在技术条件里明确说 明; 2) 当使用混响反射法进行测试时,PD 应扩大到 6μs。 |
表 14 射频辐射抗干扰试验判定标准
测试等级 |
非安全功能 A |
非安全功能 B |
安全功能 A |
安全功能 B |
Ⅰ |
B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5 瞬态传导骚扰试验
该测试项目的是评价车载电气/电子组件的电瞬态脉冲。该测试项目只适用于开启或关断感性 负载(如发动机等)的设备或装置。参考标准本部分参考 ISO 7637-2—2011 制定。
①试验布置
试验时,试验设备和被测件的布置及线束的长度按照图 14 进行。
②测试等级和瞬态传导骚扰试验限值
表 16 瞬态传导骚扰试验限值
电源系统 |
脉冲极性 |
脉冲限值(V) |
|||
Ⅰ |
Ⅱ |
Ⅲ |
Ⅳ |
||
12V |
正慢速脉冲 |
* |
+75 |
+37 |
+25 |
负慢速脉冲 |
* |
-100 |
-75 |
-50 |
|
正快速脉冲 |
* |
+100 |
+75 |
+50 |
|
负快速脉冲 |
* |
-150 |
-112 |
-75 |
|
24V |
正慢速脉冲 |
* |
+75 |
+37 |
+25 |
负慢速脉冲 |
* |
-200 |
-150 |
-100 |
|
正快速脉冲 |
* |
+200 |
+150 |
+100 |
|
负快速脉冲 |
* |
-200 |
-150 |
-100 |
|
注:(1) *由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确定; (2) 第Ⅱ为强制等级。 |
6 瞬态传导抗干扰试验
本部分适用于标称电压为 12V、24V 电气系统的道路车辆,凡是涉及 P 类、A 类、MS 类、Y 类、BCM 类、ECM 类的电子组件,均需要进行该项试验。试验目的:考核被测件对来自电源线干扰信号的抗干 扰能力。参考 ISO 7637-2—2011、ISO 16750-2—2010 制定,凡是按本部分规定执行的产品均符合 ISO 7637-2—2011、ISO 16750-2—2010 要求。
① 试验脉冲参数如下:
a)试验脉冲 1。脉冲波形及参数见图 15 和表 17。
b)试验脉冲 2a、2b。2a 脉冲波形及参数见图 16 和表 18,2b 脉冲波形及参数见图 17 和表 19。
表 18 试验脉冲 2a 参数
参数 |
12V 系统 |
24V 系统 |
UA |
13.5V±0.5V |
27V±1V |
US |
37V~112V |
|
Ri |
2Ω |
|
td |
0.05ms |
|
tr |
0 (1 - 0.5 )μs |
|
t1 |
0.2 s~5s |
|
根据开关的情况,重复时间t1可短些。使用短的重复时间可以缩短试验时 |
c)试验脉冲 3a、3b。3a 脉冲波形及参数见图 18 和表 20,3b 脉冲波形及参数见图 19 和表 21。
d)试验脉冲 4(启动电压扰动试验)。脉冲波形参数及等级见图 20 和表 22a、表 22b。
注:1) U 电压,V ;2) t 时间,s;3) a f=2Hz。
图 20 试验脉冲4
表 22a 试验脉冲 4 参数——12V 系统
参数 |
Ⅰ(典型常温启动) |
Ⅱ(严寒地区冷启 动) |
Ⅲ(带档异常启 动) |
Ⅳ(一般北方地 区冷启动) |
公差 |
||
US (V) |
8 |
4.5 |
3 |
6 |
-0.2V |
||
UA (V) |
9.5 |
6.5 |
5 |
6.5 |
|||
UN (V) |
12 |
±0.2V |
|||||
t r (ms) |
10 |
±10% |
|||||
t 6 (ms) |
15 |
||||||
t 7 (ms) |
50 |
||||||
t 8 (s) |
1 |
10 |
1 |
10 |
|||
t f (ms) |
40 |
100 |
100 |
100 |
|||
产品 类别 |
端电压(V) |
性能等级 |
/ |
||||
USmin |
US max |
||||||
A |
6 |
16 |
A |
B |
B |
A |
|
B |
8 |
16 |
A |
B |
C |
B |
|
C |
9 |
16 |
B |
C |
C |
C |
|
D |
10.5 |
18 |
B |
C |
C |
C |
|
注: 1)产品类别A:对于在发动机启动期间应具有功能的产品;产品类别B:对于在发动机启动期间不需要具有功能的 产品;产品类别C:在发动机关闭时需要具有功能的产品;产品类别D:对于在发动机运行期间应具有功能的产品; 2)在进行启动扰动试验前,需根据产品的工作需要完成正确的工作电压范围的确定。因启动扰动试验模拟的为不同的 工况,故所有启动中可能工作的产品推荐进行全部的不同级别的启动扰动试验,结合工作电压范围在不同启动扰动级别 的性能等级要求进行判定。 |
e)试验脉冲5a、5b(抛负载试验)。5a 脉冲波形及参数见图21 a)和表23,5b 脉冲波形及参
数见图21 b)和表23。
②试验布置图
a) 脉冲调整 b)脉冲注入 c)二极管桥 注:1)示波器或等效设备;2)电压探头;3)电源内阻为 Ri 的试验脉冲发生器;4)被测件;5)接地平板;6)
接地线;7)电阻 Rv(0.7Ω≤Rv≤40Ω);8)二极管桥(为满足特定的抑制电压电平,可能需要增加多个单二极管)。
③试验等级和判定标准
a) 试验严酷等级见表 24; b) 性能判定标准见表 25。
图 22 瞬态抗干扰试验布置图
测试脉冲 |
试验等级 |
最少脉冲数 或试验时间 |
脉冲重复时间 |
||||||
12V |
24V |
||||||||
Ⅰ |
Ⅱ |
Ⅲ |
Ⅰ |
Ⅱ |
Ⅲ |
最小 |
最大 |
||
1 |
-75 |
-112 |
-150 |
-300 |
-450 |
-600 |
5000 个 |
0.5s |
1) |
2a |
37 |
55 |
112 |
37 |
55 |
112 |
5000 个 |
0.2s |
5s |
2b |
10 |
10 |
10 |
20 |
20 |
20 |
10 个 |
0.5s |
5s |
3a |
-112 |
-165 |
-220 |
-150 |
-200 |
-300 |
1 小时 |
90ms |
100ms |
3b |
75 |
112 |
150 |
150 |
200 |
300 |
1 小时 |
90ms |
100ms |
5a |
65 |
87 |
* |
123 |
174 |
* |
5 个 |
2) |
2) |
5b |
65 |
87 |
* |
123 |
174 |
* |
5 个 |
2) |
2) |
注:1) 最大脉冲重复时间和最小脉冲重复时间的选择都要确保在下一个脉冲到来之前能够正确的被初始化,而且最大 脉冲重复时间≥0.5s; 2) 由于试验脉冲数的最小数为 1,因此未给出脉冲循环时间,当施加多个脉冲时,脉冲之间应允许 1min 的最小延 迟时间; 3) *由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确定。 |
表 25 瞬态传导抗干扰试验性能判定标准
测试脉冲 |
非安全功能 A |
非安全功能 B |
安全功能 A |
安全功能 B |
|
1 |
Ⅰ |
C |
C |
C |
C |
Ⅱ |
C |
C |
C |
C |
|
Ⅲ |
C |
C |
C |
C |
|
2a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C |
A |
A |
|
Ⅲ |
C |
C |
A |
A |
|
2b |
Ⅰ |
C |
C |
C |
C |
Ⅱ |
C |
C |
C |
C |
|
Ⅲ |
C |
C |
C |
C |
|
3a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C |
A |
A |
|
Ⅲ |
C |
C |
A |
A |
|
3b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C |
A |
A |
|
Ⅲ |
C |
C |
A |
A |
|
5a |
Ⅰ |
C |
C |
A |
A |
Ⅱ |
C |
C |
B |
A |
|
Ⅲ |
* |
* |
* |
* |
|
5b |
Ⅰ |
C |
C |
A |
A |
Ⅱ |
C |
C |
B |
A |
|
Ⅲ |
* |
* |
* |
* |
|
*由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确定。 |
7. 瞬态耦合抗干扰试验
本部分适用于标称电压为 12V、24V、42V 电气系统的道路车辆,凡是涉及 A 类、S 类、MS 类、Y 类、ECM 类的电子组件,均要进行该项试验。如果被测件依靠自身的功能或结构而不受车内某类电瞬 态脉冲的影响(如本部分定义的脉冲),则可以不进行此类脉冲试验。试验目的:考核被测件对耦合 到非电源线路的快速和慢速瞬态骚扰脉冲的抗干扰能力。本部分参考 ISO 7637-3—2007 制定,凡是按本部分规定执行的产品均符合 ISO 7637-3—2007 要 求。
①试验要求
a) 试验设备应符合 ISO 7637-3—2007 要求。
b) 本部分提供了三种耦合试验方法,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见表 26,慢速和快速瞬态试验均仅需选 择一种适用的方法即可:
——容性耦合钳法(CCC);
——直接电容器耦合法(DCC);
——感性耦合钳法(ICC)。
表 26 试验方法适用性
瞬态类型 |
CCC 方法 |
DCC 方法 |
ICC 方法 |
慢速脉冲 |
不适用 |
适用 |
适用 |
快速脉冲 |
适用 |
适用 |
不适用 |
② 试验脉冲参数:
——快速瞬态脉冲波形见图 23 和图 24,相关参数见表 27;
——慢速瞬态脉冲波形见图 25 和图 26,相关参数见表 28。
图 23 快速瞬态脉冲 a
图 24 快速瞬态脉冲 b
表 27 快速瞬态脉冲参数
参数 |
12V系统 |
24V系统 |
42V系统 |
|
Us(V) |
快速脉冲a |
-10V~-60V |
-14V~-80V |
-10V~-60V (-20V~-120V) |
快速脉冲b |
+10V~+40V |
+14V~+80V |
+10V~+40V (+20V~+80V) |
|
tr |
5ns |
|||
td |
0.1μs |
|||
t1 |
100μs |
|||
t4 |
10ms |
|||
t5 |
90ms |
|||
Ri |
50Ω |
图 25 慢速瞬态脉冲 — 正脉冲
图 26 慢速瞬态脉冲 — 负脉冲
表 28 慢速瞬态脉冲参数
参数 |
12V系统 |
24V系统 |
42V系统 |
||
Us(V) |
慢速脉冲+ |
DCC |
+8V~+30V |
+15V~+45V |
+8V~+30V |
ICC |
+3V~+6V |
+4V~+10V |
+3V~+6V |
||
慢速脉冲- |
DCC |
-8V~-30V |
-15V~-45V |
-8V~-30V |
|
ICC |
-3V~-6V |
-4V~-10V |
-3V~-6V |
||
tr |
≤1μs |
||||
td |
0.05ms |
||||
t1 |
0.5s~5s |
||||
Ri |
2Ω |
③试验布置
注:1)绝缘支撑板(如果被测件没有与车辆接地连接);2)被测件;3)试验线束的绝缘支撑板;4)辅助装置
(如传感器,负载,配件),与在车辆上安装相同;5)接地平板;6)电源;7)蓄电池;8)示波器;9)50Ω衰减器; 10)CCC;11)试验脉冲发生器。所选尺寸应在试验计划中规定并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图 27 电容耦合钳(CCC)法试验布置示意图
注: 1)试验脉冲发生器;2)被测件;3)线束;4)接地平板;5)被测 I/O 线;6)电源;7)辅助装置;8)高 电压(最小 200V)陶瓷电容。 所有线束均应放置在接地平板上 50±5mm 处。
图 28 直接电容耦合(DCC)法试验布置示意图
注:1)被测件;2)试验脉冲发生器;3)ICC(ICC置于距离被测件 150mm处);4)辅助装置;5)试验线束(长 度≤2m);6)接地线;7)绝缘板(50 mm±10mm);8)接地平板;9)蓄电池;10)直流电源;11)50Ω同轴电缆(≤
0.5 m) 图 29 电感耦合钳(ICC)法试验布置示意图
④ 试验等级和判定标准
a) 试验严酷等级见表 29; b) 性能判定标准见表 30。
表29试验严酷等级
测试脉冲 |
电气系统 |
测试电压(V) |
测试时间(min) |
脉冲循环时间 (ms) |
|||
Ⅰ |
Ⅱ |
Ⅲ |
Ⅳ |
最小值 |
|||
快速脉冲 a (DCC 和 CCC) |
12 V |
-10 |
-20 |
-40 |
-60 |
10 |
100 |
24 V |
-14 |
-28 |
-56 |
-80 |
|||
42 V |
-10(-20) |
-20(-40) |
-40(-80) |
-60(-120) |
|||
快速脉冲 b (DCC 和 CCC) |
12 V |
+10 |
+20 |
+30 |
+40 |
10 |
100 |
24 V |
+14 |
+28 |
+56 |
+80 |
|||
42 V |
+10(+20) |
+20(+40) |
+30(+60) |
+40(+80) |
|||
DCC 慢速脉冲 + |
12 V |
+8 |
+15 |
+23 |
+30 |
5 |
* |
24 V |
+15 |
+25 |
+35 |
+45 |
|||
42 V |
+8 |
+15 |
+23 |
+30 |
|||
DCC 慢速脉冲 - |
12 V |
-8 |
-15 |
-23 |
-30 |
5 |
* |
24 V |
-15 |
-25 |
-35 |
-45 |
|||
42 V |
-8 |
-15 |
-23 |
-30 |
|||
ICC 慢速脉冲 + |
12 V |
+3 |
+4 |
+5 |
+6 |
5 |
* |
24 V |
+4 |
+6 |
+8 |
+10 |
|||
42 V |
+3 |
+4 |
+5 |
+6 |
|||
ICC 慢速脉冲 - |
12 V |
-3 |
-4 |
-5 |
-6 |
5 |
* |
24 V |
-4 |
-6 |
-8 |
-10 |
|||
42 V |
-3 |
-4 |
-5 |
-6 |
|||
注: 1)*由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确定。 2)表中幅值为每一试验脉冲所确定的 Us 值;对于 CCC 方法为 CCC 的输出端参考电压,或者对于 DCC 方法为发 生器的输出端开路参考电压。 |
表 30 性能判定标准
测试脉冲 |
非安全功能 A |
非安全功能 B |
安全功能 A |
安全功能 B |
|
快速脉冲 a (DCC 和 CCC)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
Ⅲ |
C |
B |
A |
A |
|
Ⅳ |
C |
B |
A |
A |
|
快速脉冲 b (DCC 和 CCC)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
Ⅲ |
C |
B |
A |
A |
|
Ⅳ |
C |
B |
A |
A |
|
DCC 慢速脉冲+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
Ⅲ |
C |
B |
A |
A |
|
Ⅳ |
C |
B |
A |
A |
测试脉冲 |
非安全功能 A |
非安全功能 B |
安全功能 A |
安全功能 B |
|
DCC 慢速脉冲-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
Ⅲ |
C |
B |
A |
A |
|
Ⅳ |
C |
B |
A |
A |
|
ICC 慢速脉冲+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
Ⅲ |
C |
B |
A |
A |
|
Ⅳ |
C |
B |
A |
A |
|
ICC 慢速脉冲-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
Ⅲ |
C |
B |
A |
A |
|
Ⅳ |
C |
B |
A |
A |
8 静电放电抗干扰试验
本部分适用于所有可能在下述情况下引起静电放电的道路车辆电子装置:
——生产装配过程;
——搬运、维修、服务过程;
——客户使用过程。 试验目的:考核车辆电子装置对静电放电的抗干扰能力。
参考 ISO 10605—2008 制定,凡是按本部分规定执行的产品均符合 ISO 10605—2008 要求
①试验要求
环境要求:温度(23±5)℃,湿度(30%~50%)RH(推荐 20℃、30%RH)。 ESD 产生的电磁场可能 会对周围的敏感电子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实验室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建议测试场所在屏蔽 室内进行
表 31 各类放电试验相关参数
测试类型 |
储能电容 |
放电电阻 |
放电次数 |
放电间隔 |
放电极性 |
||
通电测试 |
直接放电 |
空气放电 |
装置位于车内 330pF 装置位于车外 150pF 位置不确定: 330pF |
330Ω |
≥3 次 |
≥1s |
正极性 和 负极性 |
接触放电 |
|||||||
间接放电 |
接触放电 |
50 次 |
≥50ms |
||||
断电测试 |
直接放电 |
空气放电 |
150pF |
≥3 次 |
≥1s |
||
接触放电 |
表 32 接触放电模式电流波形参数
典型储能电容 /放电电阻 |
峰值电流 A |
误差% |
T1 电流 A |
误差% |
T2 电流 A |
误差% |
150pF/330Ω |
3.75 |
±10 |
2,(T1=30ns) |
±30 |
1,(T2=60ns) |
±30 |
330pF/330Ω |
3.75 |
±10 |
2,(T1=65ns) |
±30 |
1,(T2=130ns) |
±30 |
150pF/2kΩ |
3.75 |
0--+30 |
0.275,(T1=180ns) |
±30 |
0.15,(T2=360ns) |
±50 |
330pF/2kΩ |
3.75 |
0--+30 |
0.275,(T1=400ns) |
±30 |
0.15,(T2=800ns) |
±50 |
注:X,时间,ns;Y,电流,A;1)330pF/330Ω,2)150pF/330Ω。
图 30 150pF/330pF,330Ω,5kV 电流波形
注:X,时间,ns;Y,电流,A;1)330pF/2kΩ,2)150pF/2kΩ。
图 31 150pF/330pF,2kΩ,5kV 电流波形
②试验布置
- 通电状态下,直接放电测试时设备
③ 试验等级和和判定标准
a) 试验严酷等级见表 33。
b) 性能判定标准见表 34。
c) 对于具体产品适用的试验严酷等级应在其产品技术条件上明确定义。
表 33 试验严酷等级
放电类型 |
严酷等级, kV |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
通电测试 |
直接放电 |
接触放电 |
±4 |
±6 |
±8 |
- |
- |
空气放电 |
±4 |
±6 |
±8 |
±15 |
±25 |
||
间接放电 |
接触放电 |
±4 |
±6 |
±8 |
±15 |
±25 |
|
断电测试 |
直接放电 |
接触放电 |
±4 |
±6 |
- |
- |
- |
空气放电 |
±4 |
- |
±8 |
- |
- |
||
注:1) 关于断电模式下的接插件测试:最高进行等级Ⅰ测试,具体适用等级和判定标准也可由客户和供应商商定; 2) 等级Ⅳ仅适用于在车内可直接接触到的车载电子产品部位; 3) 等级Ⅴ仅适用于在车外可直接接触到的车载电子产品部位。 |
表 34 性能判定标准
测试等级 |
非安全功能 A |
非安全功能 B |
安全功能 A |
安全功能 B |
|
通电状态 |
Ⅰ |
C |
B |
A |
A |
Ⅱ |
C |
C |
A |
A |
|
Ⅲ |
C |
C |
B |
A |
|
Ⅳ |
D |
C |
B |
A |
|
Ⅴ |
D |
D |
B |
A |
|
断电状态 |
Ⅰ |
D |
|||
Ⅱ |
|||||
Ⅲ |
9 低频磁场骚扰试验
本部分适用于被测件及其互联线束的辐射发射。在20Hz~200kHz的频率范围内规定了被测件及其 互联线束磁场发射的限值和测试方法。本部分参考 MIL-STD-461F 制定。
①试验布置及试验方法
a)测试布置图如图34,将环形天线置于距被测件表面或线束70mm处,并使环形天线的平面平行于 被测件表面或平行于线束的轴线;
b)测量接收机或频谱仪在整个频率段内扫描,找出最大辐射的频率点; c)将测量接收机或频谱仪调整到12.3.2 b)条确定的频率点或频率范围; d)在沿着被测件一个面或沿着线束缓慢移动环形天线(保持70mm距离)的同时,监测测量接收机或频谱仪的输出,对12.3.2 c) 条确定的每个频率记下读数最大的点;
e)在距最大辐射点70mm处,调整环形天线平面的方向,使测量接收机或频谱仪得到一个最大的读 数并记下此读数;
f)在整个频率段内,至少选择三个最大辐射频率点重复进行12.3.2 c)~12.3.2 e); g)对被测件的每个表面和每条线束均要进行12.3.2 a)~12.3.2 f)
注:1)接收机; 2)双层屏蔽电缆; 3)被测件; 4)电池; 5)人工电源网络; 6)辅助装置;7)电源; 8) 接地平板;9)环形天线; 10)被测线束; 11)接地带;
图 34 低频磁场骚扰测试布置图
② 试验限值
低频磁场骚扰试验限值见表35和图35。
表 35 低频磁场骚扰试验限值
频率 (kHz) |
磁场骚扰限值/dBpT |
0.02~1 |
162 |
1~100 |
162-40lgFreq(kHz) |
100~200 |
62 |
图 35 低频磁场骚扰试验限值
10低频磁场抗干扰试验
本部分适用于考核磁敏感器件对低频磁场的敏感度。在 15Hz~150kHz 的频率范围内规定了被测 件磁场抗干扰的测试方法。本部分参考 ISO 11452-8—2007 制定。
①试验要求
a)线束最大长度是2000mm,如果有必要可以采用实车上的线束;
b) 被测件必须放置在绝缘板上离辐射环50mm的距离,或者在Helmholtz线圈中间
②试验布置及试验方法
②试验方法
a)使被测件正常工作,最短时间为10分钟; b)在监控被测件时,逐渐增大传递到辐射环或者Helmholtz线圈的电流,直到达到校准时的电流;
c)保持校准时的电流一定时间,观察被测件的工作状态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现象; d)逐渐减小传递到辐射环或是Helmholtz线圈的电流;
e)在三个轴向重复测试; f)若采用辐射环进行测试应测试被测件的所有表面。若对被测件的一面或一条线缆进行全频段的
测试,那么只需记录一个面或一条线缆的数据即可;
g) 辐射环法测试时,辅助设备及接地平板与辐射环距离大于200mm, 将被测件的每一面划分成100×100mm方形区域,定位辐射环到这些区域的中心。如果被测件的面小于100×100mm,则将辐射环定位 在被测件该面的中心。辐射环平行于被测件表面和端口的轴线,与被测件表面间距为50mm。
h)Helmholtz 法测试时,若被测件小于线圈半径,线圈分别距被测件表面至少50mm。反之若被测 件大于线圈的半径,线圈分别距被测件表面至少50mm且线圈间距不超过半径的1.5倍。线圈平行于被测 件表面。
i) 试验驻留时间不小于2s,如果被测件功能反应时间较长,则需要设定足够的驻留时间(在EMC 测试计划中注明)。如果被测件一项或多项功能的指标出现偏差,则应当降低磁场强度直至被测件的功 能恢复正常,然后渐进提高磁场强度直至偏差现象重现,该磁场强度应当作为偏差门限值记录在报告中。 如果被测件附有磁敏感器件,应当分别对磁敏感器件施加干扰,验证被测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注:1)被测件; 2)辐射环; 3)电流探头; 4)信号源和放大器; 5)示波器; 6)电源;7)电池; 8)传感 器;9)执行器; 10)绝缘支架; 11)接地平板(需要时); 12)三轴向位置;
图36 辐射环法测试布置图
③ 试验等级和判定标准
表36 低频磁场抗干扰试验频率步进要求
频带(kHz) |
对数频率步进(%) |
0.015~150 |
10 |
表37 低频磁场抗干扰试验等级要求(内)
频带(kHz) |
等级Ⅰ(A/m) |
等级Ⅱ(A/m) |
等级Ⅲ(A/m) |
等级Ⅳ(A/m) |
等级Ⅴ(A/m) |
0.015~1 |
30 |
100 |
300 |
1000 |
* |
1~10 |
30/(Freq(kHz))2 |
100/(Freq(kHz))2 |
300/(f(kHz))2 |
1000/(f(kHz))2 |
* |
10~150 |
0.3 |
1 |
3 |
10 |
* |
*:由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确定。 |
表 38 低频磁场抗干扰试验等级要求(外)
频带(kHz) |
等级Ⅰ(A/m) |
等级Ⅱ(A/m) |
等级Ⅲ(A/m) |
等级Ⅳ(A/m) |
等级Ⅴ(A/m) |
0.015~0.06 |
30 |
100 |
300 |
1000 |
* |
0.06~0.18 |
30/(Freq(kHz)100 0/60) |
100/(Freq(kHz)10 00/60) |
300/(Freq(kHz)10 00/60) |
1000/(Freq(kHz)1 000/60) |
* |
0.18~0.6 |
10 |
* |
|||
0.6~1.8 |
10 |
* |
|||
1.8~6 |
10 |
* |
|||
6~150 |
10 |
* |
|||
*:由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确定。 |
表39 低频磁场抗干扰试验判定标准
测试等级 |
非安全功能 A |
非安全功能 B |
安全功能 A |
安全功能 B |
Ⅰ |
A |
A |
A |
A |
Ⅱ |
C |
B |
A |
A |
Ⅲ |
C |
C |
B |
A |
Ⅳ |
D |
C |
B |
A |
Ⅴ |
* |
* |
* |
* |
*:由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协商确定。 |
世纪汇泽(苏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202100356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